1637 年的春天,
徐霞客在零陵古城的浮橋上走過,
寫下一則短短的日記。
大方的永州人,
便將一個千年古渡用他的名字命名。
零陵古城大西門有一座浮橋,橫臥于瀟水之上,初名為“黃葉渡”。據清康熙《永州府志》載,零陵大西門浮橋所在地“舊名濟川,即古黃葉渡”,直至元朝始“造舟為梁”(橋),重修于明朝,沿用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,是永州乃至全國所罕見的。18只木船浮于瀟水上為梁,以鐵鏈聯結鎮固于兩岸堅石上,面鋪木板,兩側設欄桿。兩岸精致如畫,明麗瀟水,盡收眼底。據說徐霞客老夫子當年(1637)到零陵來旅游時,就從這座橋上走過。正是為紀念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考察零陵,它被冠名為“霞客古渡”。
徐霞客在他的《楚游日記》中也寫道:從城西北5千米瀟湘二水合流處,溯瀟水進入城內,到西門時,遇見這座浮橋。他描述,各船上的人“俱登涯去”,他也想上岸飽覽一番永州城里的名勝,但病得嚴重,只有在船上休息。那時的永州城西門外,還有“涯”(同“崖”)的。城就建在北去的瀟水邊,河流底部是喀斯特地貌的巖石,水下石頭一直生長到岸邊,徐老夫子躺臥在船中,就有了這種“涯”的印象——高高的石頭上建立起城池。當天下午,船過浮橋,徐老夫子乘的船停在了小西門(永安門)。吃過中飯,下午他便過橋到了河西柳子街。
這座浮橋,始建于元朝,曰“川橋”,據《零陵縣志》記載,早在元代,零陵就在今城池西大門至河西的瀟水上面建造浮橋。至明代重建,橋名也寓意深刻,名“平政橋”,取古代賢文中“君子平其政”之義。至明代萬歷年間,林汝沼首倡重建浮橋,經郡伯葉萬景、少府張守剛、別駕胡文衢會商上報,于明萬歷十八年(1590)動工,召集工匠聚集材料造船30余只,區分排列,以鐵鏈聯結鎮固于兩岸堅石上,面鋪板如砥,兩側設欄桿。第二年五月浮橋建成,一時當地為之轟動,零陵人民交口稱贊,競相爭過。清朝順治進士、時任零陵縣令李如汸有詩吟誦道:“長虹遠架郡城西,水色天光入望迷。樹繞河流山外去,鳥翻云影 嶺邊低。泠泠清磬雙林近,落落疏砧萬戶齊。日暮欲歸歸未得,漁歌四起晚煙霞。”寫的就是這座古渡浮橋。
這具有千年歷史的黃葉古渡和500年風雨歲月的浮橋,現在還橫臥在“清且幽”的瀟水之上,不知道見證了零陵多少滄桑,風雨晨昏,春秋代謝,成為銘刻在零陵人心中的永久記憶。
來源:《零陵文化旅游叢書》
作者:劉翼平 劉佳音
編輯:單建華
本文為零陵新聞網原創文章,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。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housebuildingrecruitment.com/content/2019/12/05/6277536.html